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不時之需

週末去南京,天氣突變,晚上竟然下起了大雨。我的背包內正好有傘備用,於是,在這個關鍵時刻終於派上了用場。這把傘還是第一次在如此緊急時刻大顯靈通,它躺在我的背包裡面已經很久了。

    當初,將它放在包內是因為在夏天裡,外出的時候幾次都遇到大雨,我被困雨中無可奈何。後來,我就有了這個狠招:外出必帶傘。因為搞不懂天氣何時會下雨,尤其是在蘇州這樣的江南腹地裡。但自從我將傘放在包中之後,基本上派不上用場了,一度,我想,真是個累贅,不如直接不放了。但這一次的效用有一次讓我堅信了一個道理:不時之需。

    不時之需,將的不是很必須的東西,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,它的效用就會顯示出來。這個時候,你才會覺得,這個東西確實是有用的。結合著「功不唐捐」的例子,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個詞語的結構。

    高中的暑假,我用了很長時間將一本成語詞典看了幾遍,幾乎達到背誦的程度。當時覺得真沒什麼用,可是,後來在語文的考試中,無論是成語辨析還是作文都頻頻使用到精彩的成語。那時那刻,我才覺得,這就是不時之需,在這麼必要的時刻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。所以,現在看看很多學生對待政治公共課程的態度,我覺得,是他們太不懂得不時之需的道理了,他們現在不好好記憶,過了這村,沒了這店,以後,一定會遇到此類的問題,那麼,後悔已經來不及。

    拿到新的一期的《都市文化報》,隨便瀏覽之後就仍在一邊了。到了晚上看費孝通的雜文集《逝者如斯》中的一篇,突然提到了「費鞏」這個名字,我忽然覺得似乎在那裡看過,於是,起來大翻特翻,才發現原來在《都市文化報》上就有一篇關於費鞏失蹤案件的。於是,將兩篇文章對比起來詳細看完。這個時候,我在想,假如我那天已經將這份報紙丟棄了,就不會有這樣的際遇了,也就不會記住這個曾經的教授、浙江大學教務長費鞏的名字了。

    這樣的例子,還有很多很多,可能也存在一個眼光的問題。在論壇上有人索要某期的《蘇週刊》,說自己在上面發表了什麼篇什,而自己卻是外地的。因為我有每天的《蘇州日報》,於是,回去給他找,結果竟然就是那一期沒有找到。找了幾遍,依舊未果。可能,我沒注意保存,已經丟失於烏有之鄉了,後來,我就注意保存每一期的《蘇週刊》,當時是沒有什麼用,可能在以後的時間裡,一定會派上用場的,我一直這樣堅信著。

    不時之需,要求我們一定要對有價值的東西有一定的眼光,因為有很多東西的價值不是那時那刻就體現出來的,要經過歷史的洗刷沉澱之後,才能顯示出來,到了那個時候,你才會會心一笑。
返回列表